[1] 阿什比,
滕大春,
滕大生.
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[M].
北京:
人民教育出版社,
1983.
[2] 邹晓东,
韩旭,
姚威.
科教融合:
高校办学新常态[J].
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
2016(1): 43-50.
[3] 房宏君,
朱玉芳.
国外科教融合育人研究及改革进展[J].
时代经贸,
2018(34): 94-95.
[4] 倪渊,
杨露,
高霞,
等.
基于文献计量的科教融合领域研究[J].
中国高校科技,
2021(5): 63-66.
[5] 张林.
加快新医科建设 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实践[J].
中国大学教学,
2021(4): 7-12.
[6] 赵瑾,
康迪,
杨雪.
药学类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——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[J].
考试周刊,
2019(36): 30.
[7] 林中月,
刘茂柏.
基于社会实践的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[J].
海峡药学,
2023,35(6): 55-57.
[8] 刘莎,
谢健,
吴发明.
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本科生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学情分析[J].
卫生职业教育,
2022,40(19): 109-112.
[9] 王星,
龙燕,
胡梅,
等.
以学生为主体的药学类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改革探索[J].
教书育人:高教论坛,
2020(30): 82-83.
[10] 李丹琦.
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体会和经验研究[J].
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,
2022(8): 151-153.
[11] 赵君.
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研究[D].
合肥:
安徽大学,
2008.
[12] 景安磊.
完善高校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体系[J].
中国高等教育,
2022(20): 7-9.
[13] 曹阳.
以“导师制”为基础的青年教师培养路径[J].
药学教育,
2022,38(6): 7-10.
[14] 陈卓.
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——基于某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调查研究[J].
教育观察,
2021,10(38): 47-49.
[15] 杨烨,
夏嘉阳,
周栩,
等. 探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[J].
中国继续医学教育,
2022,14(13): 195-198.
[16] 王冬莹,
隋启元.
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[J].
西部素质教育,
2023,9(7): 126-129.
[17] 田宏杰.
AI时代的高校教师发展:
理念突破与路径展开[J].
华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
2021(4): 52-59,205-206.
[18] 陈广侠.
高校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[J].
课程教育研究,
2016(31): 200.
[19] 高众,
刘继安,
陈健坤.
卓越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①——基于美国高校实践的分析[J].
比较教育研究,
2018,40(4): 55-61.
[20] 张红,
朱文赫,
侯建成,
等.
高校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管理探索[J].
中国教育技术装备,
2019(9): 19-20.
|